馆情动态

宜都市正国民俗博物馆

当前位置:首页>馆情动态

民俗文化兴红春

时间:2012-05-31   访问量:1437

(湖北日报)长江奔流,清江逶迤。谷雨时节,两江交汇处的宜都市红春民俗文化村,春花烂漫,风光诱人。


红春原是宜都的城郊村。如今,征地拆迁已使人均不足1分地,村因此改称社区。民俗文化村,是“洗脚进城”的村民们探寻的产业转型的新路径。


从种庄稼到“卖”文化


粉墙黛瓦,马头翘角,小桥流水,杨柳迎风……面积500余亩的民俗文化村,清一色的清江民居风格建筑。


4月28日一大早,年近六旬的红春党总支书记刘正国像往常一样,巡视一遍文化村。


“刘书记,我家的房子还没盖好,钱已经用完了,您说怎么办呀?”50多岁的拆迁户邓永菊拦住了刘正国。她丈夫去年去世,生活比较困难,用征地补偿款盖座两层小楼,楼上自住,楼下招租,是她最大的愿望。


刘正国来到邓永菊的房子旁。只见小楼已到项,只待上梁盖瓦。


“这样吧,社区还有些木头檩子正好可以做房梁。”刘正国马上给小组长尤开元打电话,让他找司机把木料运过来。


“房子装修一下才能出租。我帮你找个租户,先预付一些租金给你装修。”刘正国接连打了几个电话,终于联系上一个要租房的老板,答应预付1万元租金。


刘正国告诉记者,按照规划,红春的土地3年内将全部被征用。“没有了土地,4100多位村民靠什么生活?这是最大的难题。”


刘正国组织党员外出参观学习,反复酝酿,提出“利用水陆交通优势和民俗文化资源,迁户腾地建新村,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”的思路,获得村民支持。


如今,规划为民俗博览区、田园山水绿化区、商业贸易区和居民居住区的新村已初具规模,144户拆迁村民统一搬进新村。新村规模还在继续扩大,将容纳更多的村民。


“用民俗文化吸引游客,利用新村的房屋办餐馆、开商铺或出租,村民从中获得稳定的收入,村民们形象地称为‘种’房子、‘卖’文化。”刘正国说。


“地方特色才是最好卖点”


从邓永菊家回到社区,刘正国看见一个妇女正在便民服务厅里流泪。原来9组困难老人周诗扬突发高血压,老人女儿手头没钱,急得来找社区求助。


“你家的土地马上要征用了,社区先给你预支3万元,到时再多退少补。”刘正国嘱咐会计马上去取款救急。


“虽然民俗村已初具规模,但有些村民的房子还没建好,生活困难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还有个过程!”刘正国感慨地说。


下午2时,刘正国召开两委班子干部会,专题讨论如何进一步提高民俗文化村的人气。


“现在来民俗村的游客大多是看看就走了,得想办法吸引他们多在这里消费。”总支委员陈世芹首先发言。


“与前几天参观的岳阳民俗文化街比,我们的文化村除了博物馆之外,还差一点地方特色,可以考虑建一条宜都特色小吃街。”计生委员刘敏接过话题说。


“除了做本地小吃,我们也可以把臭豆腐、过桥米线等外地小吃引进来。”四组组长刘成汉说。


“我们还可以开辟清江民俗工艺和土特产品展示销售区,让肖麻子铁品、汪师傅铜器、老古龙金器等在这里一一展现,让游客亲身体验土家能工巧匠的精湛手艺。”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讨论十分热烈。


“大家的建议很好,新村的最大卖点就是地方特色文化。我们还要继续征求广大村民的意见,只要共同努力,一定会成功。”刘正国总结说。


“现在,我们这里已被纳入全省旅游名村。3年至5年后,年接待游客要争取达到100万人。”刘正国信心满怀地说。

上一篇:巨幅墙绘《清明上河图》 现身宜都民俗博物馆

下一篇:宜都市政府、湖北峡州集团举行“清江古镇•民俗红村”产品发布会

发表评论:

评论记录:

未查询到任何数据!

在线咨询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专员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服务专员

在线咨询

免费通话

24小时免费咨询

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,座机请加区号

免费通话

微信扫一扫

微信联系
返回顶部